概況
北京城自明代後形成“裏九外七皇城四”的建設格局。“裏九外七皇城四”是指北京內城有九座城門,外城有七座城門,皇城有四座城門。內、外、皇城統一劃分為東、西、南、北、中五個行政區。北京城被分成兩部分,內城成為軍事駐防地兼家屬區,外城則是單純的居民區。這個“四九城”,即皇城的四個城門、內城的九個城門的總代稱。
城之形制
在我國古代的漢字中的“城”,一方面是指“城牆”,另一方面又指“城市”。對於中國古代的城市的建設來説,大多是先修築城牆,後形成市區的。城牆的主要作用是用於軍事防禦。而國都的城牆不僅僅是一種防禦工事,而且還是統治中心象徵,這就是北京城牆所具有的文化內涵,也是北京城牆和其他城市的城牆的最大不同之處。我國曆史上的城牆主要以矩形為主,北京城的形狀為近似矩形。
宣武門
北京從前的內城是在明太祖1370-1419年建造,內城周長約24裏,一共有9個城門,老北京話説的“四九城”,就是內城東西南北的四面城牆和它的九個城門。
歷史背景
城之歷史
北京古城牆,可見到的城牆遺蹟,遠古的城牆已沒有了蹤影。明代城牆最宏偉、最完整、最堅固。
四九城的秘密
北京的城牆歷史大約起源於商代後期。當時在北京地區有燕和薊等自然生長的方國。
清朝定都北京之後,沒有做新版,只是沿襲明代格局。和明代不同的,只在旗、民分城居住的制度方面。
正陽門城樓
變遷
城之變遷
上個世紀50年代初期,關於北京的城牆存留髮生過一場論戰,結果是廢城派佔據了上風,北京的城牆從此灰飛煙滅。
當時有兩種觀點,一種認為城牆作為古代防禦的工事,已完全失去了它現實應有的存在意義和價值。相反它的存在還阻礙了城市的發展。另一種意見城牆是古代文化的遺存,應該保留。保留的方法,梁思成建議,把寬闊的城牆頂部開闢為登高遊覽之處,再把牆外的護城河加以修整,護城河兩岸加以綠化。可以説這是一個“環城立體公園”的建議,可惜沒有被採納。否則我們今天就不會見不到北京的城牆了。
如今北京城的格局基本是由明代奠定的。“中軸對稱,平緩開闊,輪廓豐富,節律有序。”和考古情況相反,對於北京來説,是城市保留了下來,而最能夠體現城市格局特點的城牆卻沒有留下來。
城牆是農業時代系統的防禦工事,對於穩定城市生活,促進城市發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。作為都城,它又是一個巨大的文化象徵符號,是威嚴與神聖的象徵,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象徵。北京城牆的氣勢是其他地方城牆無法與之比美的。
從北京城的平面形狀上看,城牆基本是按着中軸線對稱展開,這種形式體現了一種平衡美。這種平衡美,是中國古代中庸和諧之美,在城市建築中形象的反映,這在今天的舊城區也仍然留有深刻的痕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