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本影集是我1989年,精心挑选,带出国门的。影集不大,20 x 14 厘米, 左右十篇,正反二十。所有照片,黑白两色,简单朴素。
这是一张中学时代的合影。左边为周家大小姐,名"群",乳名"小渝"。渝,重庆之简称,父母原籍。俺俩是穿"开裆裤"一起长大的"发小儿"。"小洋娃娃"陆晓辉居中,本人托腮其右。我们曾经是形影不离的"舞台三姐妹"。记得是在颐和园及圆明园游玩儿时合照的。
当年揣着自己一生最美好的回忆,踏上欧洲之旅。从中国"同伴"到德国,从德国"同梦"到美国,再从美国"同命"回德国,最终随我"同嫁"到瑞士。二十七年了,数不清的乔迁之喜,跨越万水千山,一路丢弃的东西无数,而这本相册却始终相伴左右,不离不弃!
今天一大早儿,又翻出了相册,视线不由的停留在一张模糊的老照上。。。
一对"男才女貌"的年轻夫妇,中间端坐着奶奶,怀抱一位大胖小子。照片左上方题有《小鲁堰50天与奶奶合影,59.8.14》。
多么完美的一张"全家福"! 奶奶该有多自豪啊! 这个刚刚过门不久的,来自江南的漂亮媳妇,又为于家添了一位大胖小子! 六十一岁的奶奶,梳理整齐,一件对襟右衽白布褂,有如她的一生,干干净净,规规矩矩! 照片上"男才"的父亲二十九岁,"女貌"的母亲二十一岁。
长兄"于宙",人称"宇宙"。中国古代有"上下四方曰宇,往古来今曰宙"的说法。"宇",即无限空间,"宙"则无限时间。父母寄托,不言而喻! 我更欣赏哥哥的乳名"鲁堰"。"鲁",山东之简称,先父原籍。"堰",上海之张堰,母亲故里。"鲁堰"两字,爱之花,情之果,一语道破而又朗朗上口。
乳山老于家三兄弟,只有子嗣以"鲁" 字打头。诸如父亲胞兄家的三个公子: 鲁嘉,鲁敏,鲁毅及其胞弟家的二个公子: 鲁华,鲁勇。剩下我们这些女儿家,也就宏啊,坤啊,香啊,萍啊的随便叫了。女人自古是泼出去的水,山东老家是没有排位的! 就连吃饭也总是先急着男人吃。奶奶,媳妇,女人们都要躲在厨房帮着张罗,伺候外间的男人先吃饱。小孩子也要回避,乖乖的等着。待男人们酒足饭饱,我们这些饿的半昏的老少三代,才鱼贯而入,狼吞虎咽,残羹剩饭。
这张是我当年偷偷"顺出"国门,最喜爱的一张。哥哥五岁,身着一件"海魂衫",目光炯炯,神采飞扬。仅隔十二年, 命运让哥哥再次穿上"海魂衫",这次他成了一名真正的舰艇兵!
这张落款"泉州新华"的标准相,不知能否给哥哥带来瞬间美好的回忆?
七十年代文革后期,学校里不是学农,就是学军,要么就是去工厂学工。中学毕业,年轻人面临的只有两个选择,要么下乡插队,要么入伍从军。哥哥有幸去福建当了兵。
记得当年父母使出了浑身之术,托人,走后门,找关系,求爷爷,告奶奶,加之母亲的三寸不烂之舌,哥哥才有幸"挤进"当年及其抢手的军人行列而逃过了上山下乡的厄运。1976年12月,哥哥光荣的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东海舰队做了一名舰艇兵。
那是一个寒冷的清晨, 满大街敲锣打鼓,热血沸腾,入伍的新兵们,胸戴红花,整装待发。离别之时,少不了父母的千叮咛,万嘱咐。记得搂着哥哥的脖子,不肯撒手,犹如生离死别。。。
奶奶也挤在送行的队伍里。想当年她送走自己的两个儿子,上阵杀敌,却杳无音信。她咬着牙,把泪咽在了肚子里,从不支声。如今是和平年代,它又要送走自己的孙子。这次,她却忍不住,老泪纵横。。。
不知是哪一年,记得天刚蒙蒙亮,我们还在被窝里大睡。忽听一阵骚乱,紧接着是父亲的高声质问,及其披衣下地,拖鞋声,然后就是七嘴八舌。。。奶奶也急忙披上布褂下地。忽听奶奶一声:"哎呀,那哥回来了,鲁堰回来了"!
这一场景永远烙印在我的脑海里,回响在我的耳边。。。
我曾看过无数次于蓝及孙道临合演的电影"革命家庭"。一家五口,革命的父母,勇敢的哥哥,可爱的妹妹还有那虎头虎脑,长着一双大眼睛的小弟弟。
有一个场景,就是大哥哥突然有一天从队伍回家。弟弟妹妹们正在熟睡,哥哥轻轻推开房门,妹妹及弟弟一咕噜爬起来,扑向大哥哥的怀抱,又是搂,又是抱,又是亲,滚做一团。。。
哥在福建当兵时,我曾多么憧憬着有一天银幕里的那一刻会梦想成真。而哥那天真的给了我们全家一个惊喜! 从东海回家探亲,事先没通知家里! 那是我们全家最最幸福的时刻。。。儿时的记忆是永远的, 难忘的,是刻骨铭心的,是苦里带甜的,更是金钱买不到的!
哥哥自小聪慧过人,学习成绩优异。"小学曾连跳两级"是母亲当年常常挂在嘴边而又引以为豪的一句话!
记得哥哥数学成绩过人,公式倒背如流。听他讲解线性代数、几何学,解方程,赛过高考辅导老师。这恐也是他日后思路敏捷,讲话逻辑性强的原因吧! 哥哥自小手不离书,博览群书,学识渊博而又多才多艺。家里藏书无数,可谓"活到老,学到老"!
他的笛子吹的相当悦耳。记得有一首好像叫"赛马"的笛子独奏,是他天天吹练的曲子。我常靠在他身边,张着嘴,瞪着眼,竖起耳朵,聆听那欢快的笛声。也时常趁他不注意,从笛子的末端,猛吹一口气,笛子便跑了调儿,气的哥哥没辙,我却在一旁乐的直不起腰!
1976年地震时,哥哥又学弹吉他。记得他天天抱着弹唱。那时流行朝鲜电影,什么"卖花姑娘","摘苹果的时候","金姬与银姬的命运","鲜花盛开的村庄"等等。影片里的插曲脍炙人口,曾风靡一时。哥哥时常用他那"酱油嗓子"高亢几声,引得我们姐俩一通的讥笑,嘲讽带炮轰,然他仍陶醉在自己的美梦中,自得其乐! 他还与邻居家的董学宁学习绘画。记得有一张跳腰鼓舞的朝鲜姑娘,身着盛装,裙子被舞动的风轻轻吹起,婀娜多姿,惟妙惟肖!
都说我的乒乓球打的好,其实是哥当年偷偷给我"支了几招"。什么擦边球,角球,弧旋球,抻球等都是哥哥当年支给我的"绝招"! 据我们的发小" 渝" 透露,哥在东海舰队当兵时,水上训练每次泅渡一万米以上,我都不知道,太厉害啦!只记得小时候去体育场游泳时,哥常给我们表演十米跳台! 回家绝不敢告诉父母。。。
1976-1980年间,哥哥在福建省宁德地区福鼎县"东海舰队"服役四年。感觉哥那时的舰艇生活该是这样度过的吧。。。
早上六点,梳理洗漱;
牛奶鸡蛋,咸菜稀饭;
清理卫生,洗刷甲板;
检修训练,专业技能;
午餐必有,四菜一汤;
午休午睡,游泳健身;
政治学习,新闻广播;
九点有半,熄灯睡觉。
海风劲吹,惊涛翻滚;
天旋地转,呕吐不断;
守护海防,坚守岗位;
艰辛岁月,永生难忘!
值得钦佩的是,哥哥四年艰苦的舰艇生活,并没有放弃读书,荒废学业。事实证明他没有被那个动乱的时代所淘汰。1977年10月21日,国家恢复高考后,哥哥于1980年考入今海军工程大学,主修土木工程,毕业后分配在海军航空兵勘察设计处工作。
周末从海军大院回家探望父母时也是手不离书,此时可爱的"咪咪"便陪在左右。。。改革开放的第九年,即1987年哥哥从海航转业,留在北京。不久便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的大潮中,继续扬帆奋进,足迹遍及全国各地,事业辉煌,硕果磊磊 。
留不住的时光,莫不去的痕迹,年龄的递增,赋予我们成熟,歪歪扭扭的诗句,带去我们诚挚的祝福!
岁月荏苒,光阴似箭;
两岸三地,万水千山;
离别数载,乡音未改;
儿时记忆,历历在目;
手足情深,难忘终生。
父母有你,万事有靠;
姊妹有你,事事有赖;
娇妻有你,心里有普;
先父有灵,心中有数;
知儿知母,知心知足;
感恩养育,感谢有你!
勿忘娇妻,伴你左右;
家里家外,有她有你;
夫唱妇随,夫荣妻贵;
相知相守,相敬如宾;
相濡以沫,相伴终生。
谨以此献给终身陪伴父母左右的哥哥!
粗匆几笔,难表心里;
捎去问候,带去祝愿;
祝兄安康,笑口常开;
事事如意,岁岁平安;
举杯高歌,生日快乐!